本帖最后由 xaine 于 2017-2-7 17:43 编辑
知乎上有一个人问道:夏校的意义在哪里?
其中一条回答吸引了我的注意,她说道:夏校是这辈子都不会忘的经历,能交到全球的朋友,但我不会再去了。离别的dance party简直都哭成狗。
还有一条回答是这样的:作者:秋池
重在经历。可以亲身体验一段与曾经几年乃至十几年乃至未来几年都不会有的生活。而且这段生活有关学习,有关个人成长。
今天刚与一个夏校认识的台湾朋友联系,起因是在网上查找一门课的资料,台大的整理最完备,结果打不开了。中间隔了有近三年了,只在fb上相互点赞。稍有与台湾有关的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犹豫片刻试着给他发了条imessage,没想到不久便得到回复。就感觉像是未分离过。在夏校的5个礼拜我们只有一节共同的课,然而结下的友谊至今仍存。
当年一起去夏校的同学,国内的现在在清北浙大,出国的在欧洲北美的名校,我算渣渣,现在在多伦多大学。不是说去了夏校能上好的大学,而是本身能上好大学的,愿意将自己高中半个多学期时间加上大半个暑假放在申请以及体验上。
现在中国有一股留学热,有条件的有资历的争先恐后地出国,无论是游学也好,交换也罢,主要是想出来看个究竟,留学有什么好处。美国顶级高中的夏校毕竟是少数,条件优渥,各方面项目设置得完备,基本上就是去享受人生,看阔视野。学习是其中的一部分,每门课会有平时成绩并给最终考核,结束了发个证明。依课而定,文化历史心理学的课程设置还是很紧张的,平时大多时间泡在图书馆里阅读学习也是常事。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出去了一趟后选择在国内上大学占大部分比重的原因吧。同时也有享受生活,喜欢那种学习生活方式的,上午两三节课,下午运动,三餐自助,累了去glee club,疲乏了去周边小镇逛逛;工作日努力学,周末疯狂high,跟着校车去polar bear游泳,体验真冰,城市自由游;跟新认识的朋友们聊天,一起笑一起哭;参加晚会,接受跳舞邀请......五周的时间说短短,可却无比充实,每一天都与众不同,每一天都精彩绝伦。可以说,在离开那儿以后,我会时常会想起那里,新认识某个地方的人,首先联想起的是夏校认识的人,巴黎出了事故,首先想到的是关心当时认识的朋友,每去一个地方,也会想到跟那儿的夏校er重聚。
并不是说用过扎克伯格曾经玩耍奔跑的电脑室自己便跟他多了份交集,在路易斯•康设计的图书馆里自习过人就变得更优秀;而是,有那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生活方式,你只有自己经历了,全身心投入了,才能真正有所感悟。当时结束后我写了很多很多篇文章,当时的我写了很多句“差距,在这里体现,我们,仍需反思”。那时真是有大情怀啊!现在,抛开中西方教育对比不谈,我想说,对于个人,这就是人生。 |
|